昨天的一條新聞說,華南植物園經常遇到一些“無良”游客。比如藥用植物園內,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植物被盜去“煲湯”,而黃花梨樹幹被鋸、野生蘭花被“順”走等事件也時有發生。最離譜的是,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黑沙欏的嫩芽竟也成為“獵取”目標,有一回工作人員將正在掐苗的一位游客抓個正著,“作案者”稱,是想將其帶回家炒菜。(昨日《廣州日報》)
  有網友戲言:“古有神農嘗百草,今有游客吃國寶”。放在遠古,神農說不定也吃了不少一級保護植物,只是時移世易,環境變化和人類破壞下,物種滅絕速度加快。除極少數例子,比如北極圈的因紐特人,出於保護原住民文化的目的,允許其小規模捕鯨,大多數情況下,古人、邊民能做的事,今人是萬萬不能做的。比如你要是吃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或熊貓肉,是要捉去坐大牢的。
  園方表示,為了應對游客甚至小偷的各種行為,除安裝數百個攝像頭、加強監督,遇到嚴重破壞珍稀植物的行為報警外,只能依靠游客自覺。似乎可以做的事不多。不過,我看完新聞,心裡倒是有些疑問:作案者“以為可以摘”,他們是多大程度上“蓄意破壞”?假如滿足口舌之欲是一種低層次的需求,偷摘偷挖有違公德,那麼,幫助公眾提高意識,培養人與珍稀植物間的親近感,讓游客不忍砍挖,更別說拿去下鍋,以疏導代替圍堵,是不是可以做些文章?
  防止公眾破壞植物,方式可以有好幾種:曉之以情可以說“小草睡著了,不要打擾它”;勸解無效之下也可使出絕殺技“已噴農藥,後果自負”。植物園本就是滿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地方,偶有“犯規”動作,只要不是存心破壞,用眼、鼻和嘴來認知植物無傷大雅,創造更多機會讓游客體驗植物的氣味和味道,而不是拿去下鍋,也能更好體現植物園的價值。我曾參觀劍橋大學植物園,裡面用七八米長的育床,將小麥200年的進化史展示出來,看到物種生存演進殊為不易,對一草一木生出惻隱之心是很自然的。像這“黑沙欏”,歷經幾億年進化,知其珍貴,但如何將之轉化為觀眾的直觀感受和保護之心,需要動些腦筋。
  《一級保護植物被人挖回家炒菜》的新聞標題之下,媒體和網友一致譴責缺德者乾的這碼子缺德事。華南植物園借新聞出街,呼籲公眾愛護園內珍稀植物,目的算是達到了,也說明大家有一個共同心愿,那就是給珍稀植物一個安身之所。但說到這一茬,幾年來許多廣州市民總有一個心結,如鯁在喉。那就是2010年華南植物園涉嫌在園內興建別墅,據媒體報道,自開工起就一直未能向有關部門提交用地規劃證、建設許可證、規劃許可證等材料,屬於違章建築無疑。
  華南植物園當初回應說,別墅不會用於出租給個人,主要發揮招待來訪科學家或者學術會議的作用。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建築,也一時傳出要拆除,但直至今日,這些涉嫌違建別墅依然“企硬”,無任何下文。植物園是公共土地,也是研究之所,不是度假之地。建好這麼多年,到底有多少科學家入住、利用率如何、管理和運營支出是多少,是不是應該接受公眾監督?“公器私用”不可取,在這一點上,挖珍稀植物不對,私建違建也不對。 □果凍  (原標題:[街談]華南植物園應該如何教育公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k83ukfvu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